機器人也可以講臺語?臺南大學利用TAIDE本土語言模式,將中、小學臺語教材導入機器人,設計開發TAIDE臺英語機器人,讓學生們邊玩邊開口說臺語。
臺語與AI的結合 守護本土語言
「我的學生裡有一半的人不會講臺語,發現的時候真的覺得蠻難過。」臺南大學資工系教授李健興在教育現場觀察到,年輕一代越來越不擅於講臺語,這個現象讓他感到憂心,更意識到臺語的使用日漸式微,「未來30年、50年後,臺語可能會消失!」面對這樣的挑戰,李健興思考著如何利用AI技術與語言教材結合,協助學生學習、老師進行教學。
2017年開始,在國科會支持下,李健興教授與團隊將臺灣本土TAIDE大型語言模型導入中、小學生的語言教學,並與真平出版社、機器人女媧創造等臺灣本土企業攜手合作,致力於將臺語融入AI應用,透過軟硬體與教材整合,加強臺語的教育。
李健興說明,「透過TAIDE臺英語機器人計劃,開發一個可以和學生及老師互動的AI機器人,不僅是個有趣的學習夥伴,更具備生成知識圖功能,協助學生整理學習重點,也可以生成影像增加互動。」
(圖/臺南大學資工系教授李健興(左一),與學生們討論程式設計。)
邊玩邊學 跟機器人臺語、英文都通!
「在教學現場碰到,小朋友怕講得不標準,受到打擊後就不願意開口講,現在跟機器人聊天,機器人會給他正面的回饋,學生可以邊玩邊學。」加入科技互動設計讓老師的教學更加便捷,學生在學習過程也更有效率,造型可愛的機器人不僅能和學生們聊天,協助他們克服對臺語發音不準確的擔憂,進而在學習臺語的過程中更加自信。
目前,臺語面臨的另一大挑戰是考試不考,許多家長認為學不學臺語無所謂,反倒更加注重英語教育,英語不會就選擇補習,甚至覺得本土語言課程是浪費時間,而透過TAIDE臺英語機器人具備雙語學習的功能,學習臺語的同時也能提升英語能力,大大改變家長的看法。
(圖/臺南仁德國小學生,在課堂上操作TAIDE機器人學習臺語。)
如今,從臺南市的仁德國小發起後,學校也陸續加入,像是臺南市永福國小、南安國小,以及高雄市東光國小都已經在課程中導入TAIDE臺英語機器人,幫助小朋友學習,老師可以針對每位學生的需求進行因材施教,這不僅提高了學習的效率,也縮短了學生之間的學習差距。
透過即時反饋系統讓老師能快速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,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最適合的學習方式中成長,達到因材施教。
李健興更喊話,「未來希望透過TAIDE臺語機器人的推廣,讓全世界對臺語有更多的認識,並鼓勵外國人也能使用臺語和臺灣的學生進行交流。」語言是文化傳承的核心,利用AI技術讓語言學習變得更加有趣、便利!
本土語言模型 守護臺灣文化
語言學習需要很大量的師資,本土語言、外語教育師資,在人力上面可能都有所缺乏,透過AI的導入,在師資方面獲得一個非常大的解放,教育發生在不同的可能的場域裡面,不一定僅侷限在課堂中,透過線上教學在家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,增加更多互動性。
TAIDE是臺灣第一個本土AI引擎,有鑑於目前國際大型語言模型大多基於外國數據訓練,這些模型在處理臺灣的本土語言與文化時,常常出現理解上的困難,國科會科技辦公室副執行秘書邱維辰提到,「擁有自己的語言模型,吻合臺灣的本土的價值觀、具有在地特色,以及保留自己的文化。」
邱維辰舉例,「日常中可以看到的諧音梗,如果是用外國的訓練數據的大型語言模型,沒辦法貼合我們的價值觀或是生活經驗。」然而,透過臺灣本土AI語言模型,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臺灣的文化特性,還能進一步推動文化主權的體現。
(圖/國科會科技辦公室副執行秘書 邱維辰。)
產業升級 臺灣成為世界AI之島
除了在語言教育領域的應用,AI技術在其他領域也有廣泛發展,在醫療方向也有相關應用,不管是用AI來協助一些,醫療資訊的判讀,或者是整體醫療系統的建立,以及交通、農業等面向。
值得一提的是,臺灣在半導體產業跟IC資通訊產業領先全球,這些產業優勢為AI技術的發展奠定基礎,帶動臺灣在AI方面的發展。
邱維辰表示,「從三個面向來發展臺灣成為人工智慧之島,第一是培養臺灣開發AI系統的能力,並擁有製造AI系統相關產業,更重要的是,讓民眾具備運用AI工具的能力。」利用AI與既有產業優勢結合,協助產業轉型或升級,是未來臺灣在發展AI上重要的目標。
同時,讓世界更加地看到臺灣的存在,並認同臺灣是非常獨特的存在,在整個世界藍圖裡面是不可或缺的一塊,目標是成功將臺灣打造成「世界的AI之島!」
(國科會 廣告)